要警惕资本“脱实入虚”

制造业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战场,制造业投资将直接影响未来制造业的规模和结构。但当前,制造业整体效益不景气,投资回报率下降,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实体经济企业主的投资积极性和发展信心。以杭州市为例,2015年杭州制造业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同比增长不足3%,盈利能力减弱,实体投资回报率下降。有关资料显示,2015年杭州61家制造业上市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人2432.79亿元,比上年同期增长5.7%,增幅较2014年下降了3.7个百分点,较2011年下降了1043个百分点,为近5年来最低;主营业务成本1900.1亿元,比上年同期增长2.7%,占主营业务收人的78.11%,增幅和占比均为近5年来最低。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比较萧条,与国际、国内的大环境有关,也与一些企业家自身的决策和发展有关。于是,就有了专家学者呼吁政府扶持实体经济的呼声。

事实上,早在2006年,许多制造业企业家就不想做实体经济了,因为人心已经浮躁,很多企业家悄悄转向房地产、金融等领域,把应该投资在制造业的钱拿出来炒楼、炒股,或开发房产,或以入股方式介人项目开发,它们其实是披着实体经济的外衣,拿着政府扶持实体经济的补贴,借实体经济之名,行虚拟经济之实。尤其是一些制造业的上市公司,在房地产、金融等领域表现活跃,投资体量快速增加。以杭州市为例,2015年杭州61家制造业上市公司投资房地产金额增速91.18%,投资企业达32家,占比达50%以上。

2014、2015年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1284.55%、57.32%,远高于固定资产和研发等投资。可见,这些标榜为实体经济的制造企业已不再是纯正的实体经济了。而那些倒闭的,恰恰是这样的企业。在经济学家郎咸平眼里,2006年的经济泡沫是制造业的危机,也是中国危机的开始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,就是“金钱永不眠”。资金涌向了资本市场,就必然不会进人实体经济。2016年8月8日,国务院出台了《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》,通过了合理降低企业税费负担、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、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、合理降低企业人工成本、进一步降低企业用能用地成本、较大幅度降低企业物流成本、提高企业资金周转效率、鼓励引导企业内部挖潜等8个方面的30项措施。这是中央政府再次为实体经济“松绑”。

经济发展是有规律的。不遵循规律办事、超越规律办事、逆规律办事,迟早都会付出代价。政府曾经一度猛捧电商、捧虚拟经济,而忽视了实体经济的存在。许多制造业企业受金融、房地产行业暴利的诱惑,纷纷弃制造业而去,干起了高风险的投资金融行业,从而让实体经济元气大伤。当政府恍然醒悟后折返回来重新扶持实体经济时,许多企业早已风光不再甚至已经奄奄一息了。虽然许多实体经济企业已“无回天之力”,“过了这个村,没有那个店”,但重振实体经济总体上应该说是“亡羊补牢,为时不晚”。需要提醒的是,前车之鉴值得警觉。政府在兑现新一轮的扶持政策时,一定要留意打着实体经济的幌子搞虚拟经济的企业资本“脱实人虚”现象,要让政策落实到真正在做实体经济的企业,让有限的政策和资金“真正用在刀刃上”,别再“撒胡椒面”。同时,要加强扶持资金的监管,别再让一些企业钻空子,让扶持资金“打水漂”。